两会特稿:2006年楼市调控将遭遇“三大战役”
第一战:把涨幅过快的房价稳起来
“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出台了那么多的政策。从公布的数据看,过快的涨幅得到了控制,但是具体到个别城市,房价涨得还不慢啊!”全国人大代表李志斌说。
据国家统计局对70个大中城市抽样调查,2005年下半年以来,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环比涨幅平均在0.5%左右,房价涨幅趋缓。部分热点地区价格有所回落,上海市6月份以来商品住房价格逐月下降,到年底已累计下降3%。
与此同时,依然有城市的房价“逆风飞扬”。来自建设部的资料显示,深圳、广州2005年商品住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长17.38%和10.7%;北京市房地产交易信息网的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期房价格增幅达20.1%。
代表委员们认为,要让虚高的房价回归理性,还面临许多挑战。一些委员说:“由于股票、证券、期货等投资需求下降,目前房地产市场仍然是投资热点,一些城市因拆迁、建设引发被动性住房需求扩张的可能性依然较高。”
代表委员们纷纷为抑制房价出谋划策,有的说要加大中低价位的商品房的供应,有的说要打击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的行为。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经济学院房地产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松海建议开征不动产闲置税,他说:“希望能够达到的目的之一,就是抑制房价,挤压房地产的泡沫。”
第二战:把比例失衡的结构扭过来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一组数据显示:2005年经济适用住房完成投资同比下降6.8%,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仅为3.59%,比2004年又下降了1.01个百分点。
“在2005年国家提出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的背景下,还是这样一种状况,的确发人深思啊!”不少代表委员发出这样的感慨。
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其公布的《2005年房地产调控的成效》一文中更是措辞严厉地指出:去年的房地产调控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住房结构性矛盾问题,“这是楼市的最不健康因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郭松海委员分析说:“调控住房供应结构是个棘手的问题。一方面是广大中低收入百姓这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开发商作为企业追逐高利润,大多钟情高档房;地方政府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对于免费划拨土地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兴趣不大。”
代表委员们认为,在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各自的利益取向短期内很难改变的情况下,加大中低档住房供应应该成为政府部门齐心协力会战的又一个主战场。
全国政协委员舒安娜说:“在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上,政府应该唱主角。比如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政府一定要想办法严格控制购买群体,要保障无房户、少房户、困难户的利益。”
代表委员们还为调整供应结构出“点子”。比如加强对居民住房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及时发布市场需求信息,引导开发企业调整供应结构;对滞销的大户型商品住房,引导其改建成中小户型,以利消化等。
-
· 两会特稿:2006年楼市调控将遭遇“三大战役” [893]
■ [推荐楼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