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税收黑洞何时能消除?
这次检查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统一部署,为了更好地掌握房地产业的税收征管状况,许多地方税务机关配合开展了缜密的检查工作,查补和罚款总共超过40个亿。他们通过文章表示,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款流失严重,数额巨大,该次检查排除罚款和滞纳金不计,查补税款就超过37亿。
从事财政理论与税收研究的东北财经大学教授付伯颖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虽然目前没有具体的欠税或偷税数据,但根据统计,约有90%以上的房地产企业存在涉税问题。她还说,这种现象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消除。
欠税促成暴利
在《中国税务》杂志刊出检查结果之前,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公布了他们的最新《欠税公告》,房地产企业在公告中又是“一枝独秀”,所有在列房地产企业的欠税额均超过500万元。
上海市地方税务局早些时候也公布了2005年第四季度的《欠税公告》,在涉税总额达2.5亿元的1200家企业中,有19家房地产企业欠税,总额达1亿,欠税情况比第三季度有所加剧,第三季度欠税的房地产企业是14家,欠税额是4000多万元。
现在,因为纳税排名落后而备受责难的房地产企业可能再次面临道德考问,《中国税务》杂志的署名文章说,房地产作为一个暴利行业已是不争的事实,行业利润率普遍较高。从全国范围看,一般都能达到15%以上利润率,但他们根据各省数据汇总发现:企业所得税查补收入为146769.35万元,占全行业查补收入39.55%。其中,地税82447.54万元,占其查补税款的27.72%。这一比例与房地产行业税收现状不尽相符。
他们承认,税收流失情况的确严重,从统计数据分析,该次检查查补的税款占企业申报纳税的5%~15%。以北京为例,全市共有7101户房地产企业,2004年共组织税收129亿元。以8%比例推算,2004年约有10.23亿元税款未申报缴纳,扣除本次检查查补的税款,仍可能有7.5亿元税款流失。
付伯颖说,税收对任何纳税人而言都是一种负担,房地产或市场个体欠税现象从税收法律关系成立时就已经开始。任何企业追求税后利润最大化和税负最小化都是一种理性行为,只要存在税收,纳税人就存在避税的主观动机。
这就产生出一种索链性现象:每个房地产个体纳税人通常借降低经营成本来保证财富快速增长,因此,个体财富的快速增长形成了房地产业的暴利,欠税又成了部分房地产业个体累积利润的惯用手段,严重的欠税情况迅速形成并存在。
“尽管税收是国家的命脉,‘是政府的奶娘(马克思),’‘但这件礼服却未必适合每一个人(俾斯麦),’”付伯颖的同事、中国注册税务师李晶副教授说,征税和纳税是一对矛盾体,双方之间的博奕一直存在,也将一直存在下去。
至少在目前,还看不出避税与反避税的较量可能出现转折或停止,李晶认为。她还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列出一项公式:价格=成本+利润+税收。“税收是价格的重要组成部份,”她解释说,在成本和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税收降低时,利润必然增加。税收作为影响利润水平的重要因素,被许多轻视法律或无视法律的人当作了提高利润率水平的工具。
-
· 国税总局:我国明年将研究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 [888]
· 财政部:今后将考虑推出财产税 房地产税为主 [1160]
· 地产税收黑洞何时能消除? [828]
· 我国物业税改革框架出台:房地产税收统一 [1081]
· 我国物业税改革框架出台:房地产税收统一、城乡税制统一、内资外资统一 [1050]
■ [推荐楼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