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房企忙增发 警惕楼市风险随股权公众化转移
建设银行研究部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连续加息”致使个人住房贷款支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房贷正在步入违约高风险期。但在楼市、股市的牛市盛筵中,房地产业的风险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个人信用领域。
今年以来,房地产企业一方面在全国高价拿地,使得各地“地王”迭出;另一方面,众多地产商凭借土地储备,争相运用IPO、增发、配股和借壳等直接融资手段,频频向资本市场伸手。融资-拿地-高增长-再融资-再拿地……显然,通过这一链条,房地产企业可为今后的扩张积蓄能量,同时,高房价下与日俱增的行业风险则通过股权的公众化而被转移。
本报信息数据中心的统计显示,截至9月17日,房地产公司今年以来IPO募集资金15.86亿元;存量房地产上市公司,计划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和配股等方式,募集资金高达941.59亿元。其中,仅增发一项,获批的上市公司就筹得资金266.33亿元,而这些公司新增股份的市值累计已超过2900亿元。
如果说,个人房贷尚有现实房产抵押,因而风险化解相对容易的话,那么,通过股权公众化“卖”给投资者的房地产项目,由于是基于未来收益和现金流进行估值,所以就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但是现在,伴随着资产注入的增发和借壳等融资行为,往往受到市场的高度追捧;股价高涨的背后,实际上是风险的扩散和转移。
因此金融专家指出,应当警惕房地产业的系统性风险的转移。其实,定向增发也好,借壳也罢,只是把不动产转变成相对流动的资产而已。不过,在房地产价值越推越高的今天,将高估值的不动产置换为流动证券,再在证券市场形成二次溢价,再次提升其价值,这绝对是一个“高明”的操作。
这种“高明”在定向增发方面尤为明显。事实证明,定向增发的对象不会是流通股股东,而是房地产企业及其战略投资者。当房地产上市公司确定了增发价格的同时,有关“整体上市”或注入优质资产可大幅提升业绩的故事,便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二级市场交易活动。这类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价往往会快速上涨,甚至把未来几年的业绩增长空间全部消化掉。因此,当这些股份锁定期解除后,大股东和战略投资者们无疑有在高位减持股票的利益冲动,或者将这些已被“价值放大”的股权进行质押,再度向银行融资。
目前,这种积聚的风险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的危机,主要在于房价仍在上涨,但是,在加息周期中,建立在信用之上的购房需求,不可能永远支撑房价的上涨。数据显示,工、中、建三大行房地产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由2005年末的10127.23亿元上升至2006年底的11769.66亿元。而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个人住房不良贷款数额已呈攀升趋势,而从国际经验看,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8年。前车之鉴是近来引发全球金融动荡的美国次按危机,而其导火索,便是“房贷人不还贷”。
风险的分散不等于风险的消除,牛市为房地产企业打开了直接融资渠道,同时风险也因此扩散。如何调控与金融体系休戚相关并且A股市值过万亿的房地产业,防范并化解其中的风险,确实将考验监管者的智慧。
-
· 离婚后经适房如何转移登记 官方回应可缴纳差价款 [3126]
· 上海楼市关注轨交辐射 城市重心随轨交建设转移 [1271]
· 上市房企忙增发 警惕楼市风险随股权公众化转移 [1044]
· 南京“淡季”楼市火爆 购房意向向城市边缘转移 [1195]
· 中国房地产地区投资结构向内陆转移 [2181]
■ [推荐楼盘] | |||||||||||||||||||||||||||||||||||||||||||||
|
